首 页 本刊概况 出 版 人 发行统计 在线订阅 欢迎投稿 市场分析 1 组织交流 1 关于我们
 
1
   通信短波
1
   新品之窗
1
   优秀论文
1
   通信趋势
1
   特别企划
1
   运营商动态
1
   技术前沿
1
   市场聚焦
1
   通信视点
1
   信息化论坛
1
当前位置:首页 > 特别企划
远程医疗 切身健康
作者:严俊挥
来源:赛立信通信研究部
更新时间:2015/4/28 14:26:00
正文:
关键词:远程医疗 通信竞争 穿戴设备 赛立信 通信运营商
摘要:穿戴设备的涌入,4G技术的日渐成熟与商用,国内外企业、厂商纷纷推出远程医疗服务。本文列举国内外远程医疗商业模式,对远程医疗的产业链、技术支持、局限性以及前景作了阐述和分析。
上世纪50年代末,美国学者提出了远程医疗的概念,随着通信和电子技术进行医学活动的合作越发密切,并出现了Telemedicine一词,现在国内专家统一将其译为“远程医疗(或远程医学)。从诞生至今,经过一轮又一轮的技术革新,消费模式与结构的调整,国外一些移动医疗产品已经有盈利模式,主要是向医院、医生、药企、保险公司和消费者进行收费。其商业模式则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 为医院(或医生)提供信息化服务
 为医院提供移动的通讯解决方案并向医院收费,其核心产品是一个让医生和护士戴在脖子上或别在胸前的移动设备,可以随时随地发送、接收信息,通话并设置提醒,取代了以往在医院里使用的BP机。
2. 为客户提供远程医疗服务 
例如,提供移动睡眠监测和个性化睡眠指导、提供短信服务的信息咨询公司。用户输入电话号码和身体相关情况,将个性化推荐健康信息。
 又如,患者的掌上自诊工具,他们发现很多不该看急诊的患者跑来看急诊,中间缺乏一个分诊环节,于是他们把这个诉求做成了app,解决用户肚子疼,自助诊断去那个科室的问题,然后推荐附近医院。并为用户制定健康饮食计划,用户交小额的月费之后,将提供食材、饮食规律建议和一些购买健康食品的贴士,甚至菜谱。
3. 客户关系服务
根据地理位置、保险状态及医生专业为患者推荐医生,并可在平台上直接完成预约。采取对患者免费,向医生收费的商业模式。病人可以更方便地选择和预约医生,医生可能得到更多病人,尤其是保险覆盖的病人,意味着更多收入。每个月医生需要支付250美金使用平台。按照其公布的医生数量,其年收入应该在千万美金以上。未来,还有更多的收费模式,就是向医疗保险公司收费。保险公司都希望患者去看“性价比”高的医生,而他们的推荐可能影响患者的选择,替保险公司降低成本。
 4. 信息化诊所运营商
 病人可以从网上预约并索取处方药,甚至获得检查结果的电子版,并通过网络查看个人健康结论。医生则可以通过网络访问电子病历。
 5. 慢性病管理
通过手机+云端的糖尿病管理平台。患者可以用手机方便地记录和存储血糖数据。云端的算法能够基于血糖数据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反馈,及时提醒医生和护士。该系统已通过FDA医疗器械审批,而且在临床研究中证明了其临床有效性和经济学价值,因此得到了两家医疗保险公司的报销,提供给投保的糖尿病患者。甚至还和药企合作,利用药企的医药代表向医生销售该服务。
 6. 大数据服务
通过提供基于云服务的电子病历、业务管理、病患沟通以及协调护理四项服务,并提供移动医疗应用软件。今年来发展迅猛,医疗信息数据成几何倍数增长,给整个医疗行业带来了巨大压力。而大数据技术的华丽出场,让医疗信息化进入了飞跃式发展的关键时机。
总的来说,远程医疗的手段无疑是:硬件+软件。患者通过各种可穿戴设备,来记录和监测身体的各项指标,一旦出现异常便对其进行提醒或者就医,吃药;医护人员通过穿戴设备进行交流,免去了看手机,和看BB机的烦恼。软件,则针对不同疾病为病人提供康复指导信息、药品信息、运动和膳食指导,并配合远程医疗和医生进行定期沟通。通过这类软硬件,移动医疗将给用户更多与服务机构或个人直接互动的机会,让各方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健康管理成为可能。由此引出一个很重要的概念:穿戴设备,可以说是贯穿整个远程医疗患者与医护人员间的沟通桥梁。
美国运动外设厂商Jawbone已经推出了Jawbone UP智能手环,戴在手腕上,就能监测自己的日常活动、睡眠情况和饮食习惯等数据。人们可以将这款智能设备插在Android或者苹果iPhone手机显示这些监测数据,并给出一个长时间段的统计和分析结果。由此可见,可穿戴式智能设备热潮兴起。不仅Apple、Google、百度等IT巨头热衷于此,而且英特尔、TI、美信等半导体厂商亦瞄准可穿戴设备的研发与创新,乐此不疲。
借助其高度商业化的医疗体系,美国的可穿戴设备发展迅速,市场急剧扩大。这也吸引了国内的可穿戴产品开发商、设备厂家借着这股东风推出自己的产品,但是由于目前缺乏支付方、医院体制受限和用户需求错位等原因,医疗可穿戴设备在中国的发展并不顺利。
众所周知在我国一些偏远的山区或者一些落后的城市,医疗系统和卫生环境都是那么的脆弱,看病对他们而言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何来远程医疗?甚至某些地方网络还不通,远程医疗犹如镜花水月。
卫计委近日在《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中明确规定,“非医疗机构不得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并且“医务人员向本医疗机构外的患者直接提供远程医疗服务的,应当经其执业注册的医疗机构同意,并使用医疗机构统一的信息平台”。新规定只给出笼统的指导性意见是远远不够的,具体操作上还有很多局限性。例如,新规定中禁止医疗诊断,允许医疗咨询,但咨询和诊断如何界定并无详说,这会给医生造成一定困扰。再者第三方的医疗互联网平台是否属于被禁范畴?按照规定,非医疗机构不得开展远程医疗服务,不得提供诊疗、开具处方和获取利益。但据有关数据显示,在第三方平台开通网络医疗咨询服务的医生,60%以上来自三甲医院,半数以上医生提供免费咨询,患者平均两个半小时就可以得到回复,极大地方便了患者。但这些平台都属于非医疗机构,照此规定是否都该被禁呢?现在互联网平台的诊断门槛相对较低、技术不规范、没有行业监管,最主要的是缺少医疗记录,一旦出现问题,无法追究责任。因此设立高准入标准,能大大减少事故发生的几率。另外,患者看病大多由医保报销,远程医疗要想大踏步发展,也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医保报销的问题。
当患者在足不出户并能够享受先进的医疗时,我们忽略了其核心的价值,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便捷和高效,而是背后大数据的支撑、运用。赛立信通信研究部认为,其更有价值的应该还是能根据客户的需求实现一对一的隐私医疗及用碎片化的时间来实现服务。众所周知医疗健康行业本身是专业度非常高,管理相对复杂的行业,导致患者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看病不透明等实际问题。消费者的议价能力较弱,基本上是由政府及医疗机构定价。在这种情况下,移动医疗的出现,使互联网与医疗有了很好的结合,这本身是一种完好的趋向。结合现今的移动支付方式(支付宝、翼支付、沃百富等等),一系列支付工具,就实现了挂号、看病、结账等一系列流程,真正的将信息化的生态系统搬进生活当中。
新事物的横空出世总会伴随着争议和掌声,远程医疗在国外已经历过若干次技术,政策和经营上的革命,已经日趋完善。远程医疗在我国才刚刚起步,得到业内外人士的一致好评,被誉为是引领新一轮投资的蓝海。各大网络公司,小米、腾讯、阿里巴巴、联想等纷纷投资与远程医疗相关的公司,各路商家摩拳擦掌,都想在这一片蓝海中占领一席之位。(赛立信通信研究部  严俊挥)
【欢迎与赛立信通信研究部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赛立信研究集团旗下,广州赛立信商业征信有限公司通信研究部,为通信行业客户建立常态化竞争情报监测机制拥有丰富的经营,提供的研究服务包括周报(反映竞争对手市场动态为主)、月报(反映竞争对手经营情况和竞争形势)、季报(研判竞争对手下一阶段部署)、专题报告(研究当前热点工作)等。为通信运营商制定和灵活调整市场营销策略、竞争战略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文章联系:E-mail:2427205941@qq.com;电话:020-22263621。更多竞争情报文章,请登录赛立信竞争情报网:http://www.sinoci.com.cn】
版权声明:任何个人及媒体在转载本文请注明来源于赛立信竞争情报网http://www.sinoci.com.cn,本文链接:http://www.sinoci.com.cn/?thread-18980-1.html。应署明作者单位及姓名。引用本文部分内容时请署明作者单位及姓名(最好有文章标题),引用本文数据资料时请注明数据表格引用自赛立信通信研究部。
 
 
   
《通信市场》 中国·北京·复兴路49号通信市场(100036) 点击查看具体位置
电话:86-10-6820 7724, 6820 7726
京ICP备05037146号-8
建议使用 Microsoft IE4.0 以上版本 800*600浏览 如果您有什么建议和意见请与管理员联系